道德箴言录

道德经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,这

发布时间:2023/1/25 21:40:51   点击数:

《道德经》里面有句名言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。这句话咋听起来,好像有点不近人情,所以很容易被人误解。

要想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,首先我们说一下什么是“刍狗”。一般有两种解释:一种就是草和狗;另外一种说是用于祭祀时用的草扎的狗,跟现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。在祭祀的时候,人们恭恭敬敬的把刍狗供在那里,但是活动一结束,就被视作废物,随随便便扔在路边了。总之,刍狗就是那种始用终弃,或者不被看重的东西。

既然刍狗是这样一个东西,那么,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这句话的意思,就是说天地和圣人都“不仁”,都没有仁义道德,都不把万物和百姓当回事。那老子这句话对不对?老子究竟是在批判否定,还是在赞扬鼓励这种“不仁”呢?这是导致大家意见分歧的关键所在。

其实对不对并不重要,因为从根本上说,世间就没什么对错之分,关键我们要了解老子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。

老子一向主张“无为而治,道法自然”。他很尊重自然,当然包括天地在内,所以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这句话,绝对不是否定天地的意思,关于这点,大家的看法应该是一致的。

至于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这句话的意思,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。下面说说我的看法:

我认为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这句话是引子,就是为了说明后面那句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。这里的“圣人”,讲的是道家的“圣人”,所以肯定没有批判的意思,而是说,圣人是悟道的人,既然天地“不仁”,那么圣人就要效法天地,也“不仁”,也“以百姓为刍狗”。

这个“不仁”听起来很可怕,“天地不仁”也就算了,圣人也“不仁”,就有点冷酷无情,但确实有道理。虽然人类自己把自己看作是万物之灵,但在天地看来,人和动物、植物是平等的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所以天地没有仁爱,不会对谁好,也不会对谁坏,对谁都一样。

所以“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”这句话,听起来确实有点儿不好听,但我们仔细琢磨一下,老子说的只是“不仁”,并没有说蔑视、迫害、欺压、践踏等等。人家只是说圣人对待百姓不爱、不重视而已,虽然不爱,但也不恨呀!不恨也不爱,不理也不睬,不重视也不轻视,说白了,就是什么都不管,这不就是道家常说的“无为而治”吗?

这句话确实也有道理,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,有时候就怕折腾,折腾来折腾去,最后还不如不折腾,一切顺其自然。西汉时期的“文景之治”,正是因为采用了道家思想的“无为而治”,才使得饱受战乱的黎民百姓,得到修养声息的机会,国家才逐渐繁荣强盛起来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ongfeicar.com/ddjylxw/25257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